Danielle Morril - Seattle 2.0 Awards
Danielle Morrill(照片來源:randy stewart

本文作者是 Danielle Morrill,她的名言是:I can see the future, because I live in it today.

「一夕成名」這個詞我們已經聽了快十年了。

最近,一位朋友告訴我,他們公司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保證每週能夠成長 4%。他提到 4% 時神情沮喪。他說公司目前正在打造另外一款產品,以便下一輪融資時更有競爭力。

聽他這麼講,我很驚訝。

要知道,這個 4% 的成長基數(base number)超過十億,並且他們還沒有做任何的市場行銷和推廣。他們找到了人們生活中會碰到的問題,同時也提出了一套漂亮的解決方案,然而他們並沒有告訴所有人他們的解決方法有多棒。

他們並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推廣這套解決方案上,取而代之的是開始打造新的相關產品。新產品並沒有經過市場驗證、還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以及自以為是的情緒。而這一切,都只是為了 A 輪融資。

過去,我也曾見過類似的做法,但據我所知,凡是這樣做的,鮮有好結果。

Paul Graham 曾寫的關於成長的文章,對於新創公司創辦人來說,真的很有價值,比如這一個:

在 YC(Y Combinator)的公司中,每週保持 5% 成長算好,如果是 10%,那就是優秀。但若只有 1%,那表示你還沒有搞清楚自己在做什麼。

說這句話的背景是,大部分 YC 出來的公司,都會在從 YC 出來後才正式發表產品。

新創公司從 YC 「畢業」之後,通常會發現一個痛苦的事實:想要保證每週 10% 的成長是非常困難的。被 TechCruch 報導,歷經一波成長高峰之後,即便距離 Demo Day 已經三個月的時間了,你依然還沒開始打廣告,理由是 _____________(請在空格處填入一個理由)。

那些在 Demo Day 展示會上給投資人看的傲人成長曲線已經一去不復返。六個月過去了,投資人的錢依然放在銀行裡,讓他們再次投資的時機早已過去。

 

每六個月的危機

儘管創辦人們會告訴自己,募資並非最重要的事。但他們真正能夠做到知行合一的還是少數。通常來講,募資也是公司經歷幾個月的成長之後,首次獲得來自外部的肯定。募資也會讓你的情緒升高到一個最大值,而六個月前之後,你會發現,你又得開始四處尋找類似的刺激了。

你要有心理準備,因為相較六個月前前,你現在的基數要比以前大的多,因此數據翻倍的日子已經離你而去了。你發現你已經控制不了這台你親手打造的「機器」,你得依靠其他人來幫助你「餵養」它。時間也開始變得不夠用。你的確是個通才,但現在你需要專業人士。

事情變了,只是這也沒什麼。

打造一個企業與創辦一家公司是完全不同的。當「新創公司」的光環逐漸褪去,到了將它打造成一個企業、一筆大生意的時候,你開始發現,這不再是發現一個新的市場,然後去填滿它,而是開始為了趕流行去打造一些產品。如果你沒有抗拒新的、各種帶來誘惑的事物和選擇,你會變得跟其他很多公司一樣,想法開始變得越來越多,卻很少被執行,最終你會被想法撐死。

 

漸進性

很多進步都是潛移默化的、漸進的,它們很微妙,你可能根本就不會意識到。當經驗老道的 CEO 們舉杯,為了新一輪融資、收購、簽得一個大單而慶祝,說著更艱難的路在前頭時,他們心理其實都清楚這並非真正的進步。

在你討論所有的遠見、野心、以及對未來的願景時,員工可能會感覺他們離你的宏偉藍圖非常的近,但當偉大的理想遇到實際生活中的一個電話、一次挖角、一次解雇時,從感覺上講,這一切都離所謂的偉大航道太遠了。因此,從某種程度上講,你得對員工有所保留。

平庸是那麼的輕鬆、容易,且誘惑很大。

現在,你的銀行裡有錢,手頭也有專業的團隊,你感覺你可以做任何你所設想的事,你感覺你比任何人都了解目標市場,也知道目標使用者的確實需求,你急著想要成為他們的英雄。

但,請你停下來,仔細想想。這種自以為是的情緒會最終毀了你。

 

長遠考量

想要成功打造一家公司,你就得學會拒絕沿途的各種誘惑。你可以動用手頭的資源,打造任何你想要的產品原型,去填滿那個你所設定的市場。發現未知的市場,並搶得先機,在公司創立之初,也就是六個月前,這些想法和觀點是那麼的正確,那麼的神聖,現在,這一切也都如同預期的發生了。但這並不表示你已贏得了這個市場,你就好像一個渴望打勝仗之後能夠衣錦還鄉的士兵。你開始被各種急功近利的想法分散了注意力,你不再關心怎麼打贏這場戰爭,而是想著如何贏得更多的勳章。這樣做的結果必定會讓你死在戰場上,甚至,你自己都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死掉了

 

拜你所賜,投資人、咨詢顧問、還有其他的人都透過你所勾勒的美好藍圖,看到了「美好的未來」。於是,他們便會在你這一場戰役還沒有真正拿下時,就開始商量你的下一步計劃。

拒絕他們,給自己的一個機會。

 

本文出處:http://www.inside.com.tw/2013/08/14/how-many-people-can-really-focus-on-the-long-run

文章來源: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艾蛙 Ai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